



据了解
小冉5月2日手术后两天一直在喊痛,但是医院当时只采用了简单的药物治疗,误认为是普通抽脂手术后的疼痛,导致小冉一度疼到休克,并且在她休克时还以为她是在睡觉。更夸张的是,还是小冉实在疼痛难忍自己拨打120求救才被送往医院。
5月5日经家人商榷后,小冉转入了条件更好的医院进行治疗,在转院过程中家人第一次见到手术后的小冉。
当时她多个器官衰竭,前胸到肚子皮肤大面积溃烂浮肿,并且由于做了两次全身杀菌手术,身体疼痛难忍。

出入院诊断,上面很清晰地写着小冉手术后身体的感染情况,令人触目惊心。
直到7月13日肠胃大出血,医生奋力抢救后仍然未能阻止再生细菌感染。在ICU煎熬了2个月的她撒手人寰,年仅33岁。

01
涉事整形医院回应:消防演练、暂停接诊
事情发生后小冉家属对该整形机构提出多项质疑▼

02
杭州通报抽脂死亡事件:系医疗事故,责成医院停业整改
7月15日,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华颜医疗美容医院医疗事故初步调查情况的通报》:今年5月2日,戴某某到华颜医疗美容医院接受抽脂等医美手术,术后出现感染性休克,后经绿城医院、浙二医院全力救治,仍不幸于7月13日死亡。
经市医学会组织专家评估,这是一起医疗事故,华颜医疗美容医院存在术前缺乏认识、术中操作不当、术后观察处理不及时等过错,与患者死亡存在因果关系,承担全部责任,并已作出赔偿。同时,西湖区卫健局对涉事医院做出警告和罚款的处罚,责成其停业整改,对负有责任的医务人员将做出进一步处理。杭州市将对此医疗事故举一反三,加强医疗机构执业管理,加大对医美乱象的整治。
03
事业成功的网红
小冉的微博认证是南京某公司的创始人,她最后一次晒照片是在4月21日,很漂亮、身材也很好的一个女孩子。


04
整形有风险,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抽脂!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郭丰主任医师曾表示,“不是所有人想抽脂就能抽脂的,局部脂肪堆积,捏起来大于等于2cm的,才符合抽脂条件。”同时,抽脂手术容易出现的风险,包括麻醉相关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手术期间的恶性心律失常、脂肪栓塞、出血等。脂肪栓塞、血肿、血清肿也容易出现在抽脂术后。抽脂手术还有其他风险,比如局部过度抽吸、损伤血管有可能导致皮肤坏死,抽吸不均匀导致凹凸不平,术后欠美观等。(抽脂风险非常大!)
05
医美热、整容热,需要冷思考
年轻网红就这样离去了令人震惊,也令人惋惜而类似的医美事故近年来呈高发态势
“超女王贝做整容手术时出现意外导致死亡”
“堡狮龙创始人孙女在韩国整形身亡”
“21岁徐州女孩小娇整形意外死亡”
“演员高溜整容失败鼻尖坏死”
都曾闹得沸沸扬扬
这些还只是媒体报道的
媒体没有报道的显然更多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通过医疗技术手段,修正外貌缺陷、让优点更加突出,让自己变得更漂亮、更完美,是很多爱美女性的心愿,也是她们的自由。

1、医美机构无资质
区别于传统美容,医疗美容由于其侵入性和创伤性的特点,具有一定风险性。一些达不到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的非正规诊所、美容院、美甲店等有恃无恐地开展医疗美容服务。这些机构大多存在未取得审批、硬件条件简陋、器械多次重复使用等情况,缺乏严谨的流程,极易造成传染性疾病的交叉感染。
2、从业人员素质低
根据我国相关规定,负责实施医疗美容项目的主诊医师须具备执业医师资格、具有从事相关临床学科的工作经历或经过医疗美容专业培训。现在新兴的美容速成培训班,收取高额学费,短短几天就速成上岗。
3、虚假广告盛行
一些医疗美容机构忽略了医美的医疗属性,违反《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规定,走起“大忽悠”路线,用新词汇混淆视听、将简单手法包装成新理念、新技术,诸如“打上一针皱纹全消,年轻十岁不是梦”之类的夸张宣传。
4、医美耗材不正规
由于医美市场火热,微整形耗材价格昂贵又不在医保范围之内,为不法商贩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无生产资质厂家生产的药物和器械通过非法渠道进入市场,未经消毒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等。

王某想要做个隆鼻手术,但3万元的医疗费对她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在美容诊所工作人员的建议下,她与一家网贷公司签订了《分期支付协议》,医疗费分12期支付,此外需手续费3600元。如果逾期,则应每日按照原定服务价格的万分之五支付“风险管理费”,并按逾期次数再支付欠付款项5%的“风险管理费”。
然而,王某因对术后的效果不满意,仅还了一期贷款后就开始拖欠。随后,王某被告上法院。法院审理认为,这份《分期支付协议》表面贷款的年利率为12%,但如果算上手续费、风险管理费,利率高达35%,畸高的利率已违反了法律的规定。最终,法院判决,要求王某支付欠款本金27255元及利息,依法下调了计息标准。
机构擅用客人照片做广告陈某曾在厦门一家整形医院进行鼻整形,她授权该整形医院使用自己的肖像用于广告宣传。之后,陈某的朋友准备在另一家诊所做美容手术,意外发现大厅电视播放的广告中使用了陈某的照片。陈某得知后,到这家诊所交涉未果,随后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审理认为,诊所在经营场所以他人的肖像作为医美整形美容效果的病例进行宣传使用,明显带有营利的目的,侵犯了被使用人的肖像权,造成他人的财产损失。最终判决这家诊所停止侵权,下架所有侵犯林某肖像权的照片,向林某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1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1万元,合计2万元。
行医者无从业资格郑某与刘某签订《整形诊所合伙协议》,约定合伙经营一家诊所。不久后,该诊所经核准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2020年3月,该诊所、刘某与杨某签订《合作协议》,约定将该诊所交给杨某经营和管理。
因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等问题,几个月后,卫生管理部门向该诊所发出一份《卫生监督意见书》。随后,杨某为此提起诉讼,请求判令《合作协议》无效,并要求赔偿损失。庭审中,杨某确认其没有医师从业资格。
法院审理认为,这是一起医疗美容机构非法有偿出借医疗机构资质给个人经营的案件,反映出行业内的空挂现象,医美机构虽有资质,但只是一个空壳,真正行医的可能是没有行医资格的社会人员。最终,法院判决,认定双方的《合作协议》无效,刘某、诊所连带返还杨某保证金10万元。

除此之外,消费者在选择医美服务时,要学会保障自己的权益。以下这些小贴士一定要记住啦!
选择正规医疗机构
可要求接待人员提供机构资质证书及具体接诊医生的资质证书,并在诊疗过程中注意固定术前术后照片及病历材料证据,便于日后维权。
使用本人真实姓名与机构签订合同
对自身财务状况进行准确评估

面对医美乱象,国家重拳出击,严打假医假药,严查违规操作,严抓虚假广告。
2020年4月,国家卫健委、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公安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药监局等八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综合监管执法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强化自我管理主体责任、发挥行业组织自律作用、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强化社会监督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综合监管执法工作。

1、医美机构无资质
区别于传统美容,医疗美容由于其侵入性和创伤性的特点,具有一定风险性。一些达不到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的非正规诊所、美容院、美甲店等有恃无恐地开展医疗美容服务。这些机构大多存在未取得审批、硬件条件简陋、器械多次重复使用等情况,缺乏严谨的流程,极易造成传染性疾病的交叉感染。
2、从业人员素质低
根据我国相关规定,负责实施医疗美容项目的主诊医师须具备执业医师资格、具有从事相关临床学科的工作经历或经过医疗美容专业培训。现在新兴的美容速成培训班,收取高额学费,短短几天就速成上岗。
3、虚假广告盛行
一些医疗美容机构忽略了医美的医疗属性,违反《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规定,走起“大忽悠”路线,用新词汇混淆视听、将简单手法包装成新理念、新技术,诸如“打上一针皱纹全消,年轻十岁不是梦”之类的夸张宣传。
4、医美耗材不正规
由于医美市场火热,微整形耗材价格昂贵又不在医保范围之内,为不法商贩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无生产资质厂家生产的药物和器械通过非法渠道进入市场,未经消毒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等。

王某想要做个隆鼻手术,但3万元的医疗费对她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在美容诊所工作人员的建议下,她与一家网贷公司签订了《分期支付协议》,医疗费分12期支付,此外需手续费3600元。如果逾期,则应每日按照原定服务价格的万分之五支付“风险管理费”,并按逾期次数再支付欠付款项5%的“风险管理费”。
然而,王某因对术后的效果不满意,仅还了一期贷款后就开始拖欠。随后,王某被告上法院。法院审理认为,这份《分期支付协议》表面贷款的年利率为12%,但如果算上手续费、风险管理费,利率高达35%,畸高的利率已违反了法律的规定。最终,法院判决,要求王某支付欠款本金27255元及利息,依法下调了计息标准。
机构擅用客人照片做广告陈某曾在厦门一家整形医院进行鼻整形,她授权该整形医院使用自己的肖像用于广告宣传。之后,陈某的朋友准备在另一家诊所做美容手术,意外发现大厅电视播放的广告中使用了陈某的照片。陈某得知后,到这家诊所交涉未果,随后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审理认为,诊所在经营场所以他人的肖像作为医美整形美容效果的病例进行宣传使用,明显带有营利的目的,侵犯了被使用人的肖像权,造成他人的财产损失。最终判决这家诊所停止侵权,下架所有侵犯林某肖像权的照片,向林某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1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1万元,合计2万元。
行医者无从业资格郑某与刘某签订《整形诊所合伙协议》,约定合伙经营一家诊所。不久后,该诊所经核准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2020年3月,该诊所、刘某与杨某签订《合作协议》,约定将该诊所交给杨某经营和管理。
因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等问题,几个月后,卫生管理部门向该诊所发出一份《卫生监督意见书》。随后,杨某为此提起诉讼,请求判令《合作协议》无效,并要求赔偿损失。庭审中,杨某确认其没有医师从业资格。
法院审理认为,这是一起医疗美容机构非法有偿出借医疗机构资质给个人经营的案件,反映出行业内的空挂现象,医美机构虽有资质,但只是一个空壳,真正行医的可能是没有行医资格的社会人员。最终,法院判决,认定双方的《合作协议》无效,刘某、诊所连带返还杨某保证金10万元。

除此之外,消费者在选择医美服务时,要学会保障自己的权益。以下这些小贴士一定要记住啦!
选择正规医疗机构
可要求接待人员提供机构资质证书及具体接诊医生的资质证书,并在诊疗过程中注意固定术前术后照片及病历材料证据,便于日后维权。
使用本人真实姓名与机构签订合同
有的消费者为保护隐私使用化名签订合同,导致之后维权时举证困难。另外,签订合同时,应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对医疗机构免于承担责任的条款要特别注意。
对自身财务状况进行准确评估
不要超过自身经济水平、承受能力贷款进行医美消费,注意留存消费记录。

面对医美乱象,国家重拳出击,严打假医假药,严查违规操作,严抓虚假广告。
2020年4月,国家卫健委、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公安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药监局等八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综合监管执法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强化自我管理主体责任、发挥行业组织自律作用、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强化社会监督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综合监管执法工作。
对于爱美人士我们再次提醒整容需谨慎、谨慎、再谨慎!来源:广州普法、苏州普法
尊法学法
END
守法用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