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永年(寿永年老婆张亚军照片)

  求藏头姓名诗一首!   彭城冷夜雨滂沱,   翔飞天上落亭阁.   谁怜羽翼尽伤残,   不叫明日乱风波.   陶渊明的人格和什么交融一体   在我国历史上,陶...

  

求藏头姓名诗一首!

  彭城冷夜雨滂沱,

  翔飞天上落亭阁.

  谁怜羽翼尽伤残,

  不叫明日乱风波.

  

陶渊明的人格和什么交融一体

  在我国历史上,陶渊明是知名的隐士,更是一流的文学家。关于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则是古典文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下云:“盖时方艰难,人各惧祸,惟托于醉,可以粗远世故。”【】(p)宋人黄彻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p)鲁迅先生言陶渊明“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p)陈寅恪先生指出:“渊明之为人实外儒内道。”【】(p)无论是“真”与“拙”的分离,还是儒与道的并立,还是并非“浑身是静穆”的复杂,都道出了陶渊明人格的复杂性。当我们重新审视陶渊明这一人物时,他在生活中所体现出的种种极端的两面性——诸如乐观与悲观满足与苦闷矜持与卑屈达观与动摇恬淡与执迷超俗与卑俗等等,都显现了其人格结构层次的不同层面。心理学上的人格指的是在个体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和较为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陶渊明的人格既有现实人生质朴的一面,又有不染纤尘孤高峻洁的一面。在忧道的人生理想与忧贫的现实困境中,诗人不断追问人生的意义,保持个人在现实的冲击中的完整的生命存在价值。从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碰撞交织到两种人格的对立统一,陶渊明采取了政治性的退避,寻找内在的人格和不“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不委曲以累己”(《感士不遇赋并序》)的生活道路,在对自然和对农居生活的质朴爱恋中找到精神的依托,找寻到一个安贫乐道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宿,从而实现了诗意境界的人生理想。而“陶渊明的思想,无论是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对立统一,还是理想人格对现实人格的超越,无不经历了一个思考选择修正的艰难过程。”【】(p)

  一世俗与超俗的矛盾心境

  陶渊明的理想人格是在家族功勋和儒道思想的熏染下形成的。渊明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命子》),但到了渊明这一代已家道衰落。两晋时期,是一个充满血腥污秽的时代,政权更迭频繁,上层社会混乱卑鄙,为争夺权利和扩大势力而产生的兵变和屠戮使政治成为满身血污的砍杀,文人名士在不知不觉中卷入政治的旋涡。加之时代处于门阀制度的全盛时期,人才的迁升以门第的高下和财产的多寡为依据。这对于大量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打击沉重,在这样的险恶世风下,人类文明阵地遭到摧残,知识分子的人格倍受扭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先辈的勋业和由盛及衰的家世对陶渊明有不可磨灭的影响。他秉承祖业遗训,在《命子》诗中称其祖茂“肃矣我祖,慎终如始,直方二台,惠和千里”,其父则“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在诗的最后写到:“嗟余寡陋,瞻望弗及。”陶渊明盛赞先辈的名士风度,这些先辈的特点皆于陶渊明一生行事为人中所见出,勤恪有为与寄迹风云,功业之显与超逸之概,积淀为陶渊明心理反应模式,其人格中“浑身静穆”与“金刚怒目”的两端实际上直接是这种心理积淀的反映。东晋世风冥契儒道,追求功业与超逸相结合的人格理想也影响到陶渊明,现实中的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无不经受着困苦磨难,积极用世的情怀与对真我境界的追求,对守真抱朴还淳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在现实人生社会意志面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正式归隐之前,陶渊明处于世俗与超俗的矛盾心境之中。现实中的诗人在用世遁世的矛盾痛苦与抉择后的矢志悲悯中欲罢不能,他以边缘人的姿态徘徊于仕隐之间,处江湖之远而心存魏阙,居庙堂之高时又魂系故园。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建功立业与心灵自由,陶渊明较早陷入这个怪圈,从而承受内心矛盾人格分裂的阵痛,以待寻求人生的美好寄托。

  (一)归隐田园的悲与喜

  陶渊明曾在岁之后的年中五度出仕与归隐,而在其归返故乡田园之际,他的心境却表现出令人意外的矛盾性。即使辞彭泽令后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陶渊明心情仍不能平静:“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他在诗中一再描写隐居的快乐,表示隐居的决心,如“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其九)这固然是其真实感受,但也可视为他坚定自己决心的一种方法。然而归隐后,官奉告断,拙于谋生,而慨叹贫苦,在维持家计的躬耕实践中,也不免“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怨诗楚调》),“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有会而作》),“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杂诗十二首》其八),到老时,以至于作出《乞食》诗。但是,陶渊明不改气节,坚定如是:“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七首》其四)诗人的从容洒脱常常被忧生之嗟所代替,宋文帝元嘉四年去世前其临终绝笔《自祭文》最后写到“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十分清楚地表明在诗人心中,生的艰难和痛苦,纵然死亦难了却。

  在《感士不遇赋》中,陶渊明就有表述:

  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于当年;洁己清操之人,或没世而徒勤。故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悲夫!寓形百年,且瞬息已尽;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屡伸而不能巳者也。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山嶷嶷而怀影,川汪汪而藏声;望轩唐而咏叹,甘贫贱以辞荣。

  陶渊明这篇赋,是感叹当时社会已是“真风告逝,大伪斯兴”,在这种世风日下的情况下,那些怀正志道之士,洁己清操之人,即主观上是具有正直品格的人,进入官场还很难适应的。那么陶渊明为什么出仕?又为什么辞官归隐?按其自己的表述则是因贫而仕,是不合时才辞官归隐,归隐后顺应自然,固穷守志终其一生,他说“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饮酒二十首》第十九)陶渊明以“傲然称情”贯穿于出世入世中,以超然得失态度为入世事业的人格理想是陶渊明人格层次的高境界,故从深层心理上,我们方可理解其多次出世与归隐其真正目的并执着于仕隐之形迹,如许多评论所认为,是仕隐间的矛盾,而恰是他脱略仕隐,不拘出处,以“纵心独往”“任怀得意”(《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为人生目标的表现。用诗人自己找出的主观原因,则是“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与子俨等疏》),这是诗人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的矛盾与冲突,也是“其人生价值追求的必然结果”【】(p)

  (二)对“真”与“拙”的生活态度的自负与自嘲

  陶渊明及其作品是一个复杂的存在,既有“浑身静穆”的一端,又有“金刚怒目”一面,鲁迅说:“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p)其旨在说明不可将陶渊明简单化。《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这首诗不仅写守穷之艰辛,更写固节困境的凄凉。又如“白日论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中,夜中枕席冷;气变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八首》其二)极写归隐后的孤寂之困如影随形,陶渊明此时情绪不稳定,对眼下处境似乎不满,索然无聊之时,“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介焉安其业,所乐非穷通。人事固已拙,聊得常相从”(《咏贫士七首》其六)不同,作者“守拙”自负的气概荡然无存,尤其在《杂诗》其八中写道:“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哲人舒卷,表现得既“方正”又融通,似乎成为诗人人格的两条轨迹。在《有会而作》中写道:“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遗。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馁也已矣夫,在夕余多师。”表现出渊明在饥饿驱迫下所流露的卑屈态度,这种态度与儒教的正统思想无疑是格格不入的。孔子“君子固穷”之意本是指在高洁不屈的节操支持下固守清贫生活的德行;而所谓“斯滥”则是指背离这种节操,任凭欲望驱使的行为。然而渊明却将心甘情愿接受“嗟来之食”说成是“固穷”的君子行为,这种态度表明“渊明在面临饥饿的生死关头,他既可选择儒家高洁的隐者之道,又可选择佛教的‘乞食之道’。渊明在两者中最后选择了比较安逸的后者。由此观之,他之所以选择生而不选择死,主要并非是出于受佛教信念或思想的影响之故,而是由于本身对生命的强烈眷爱。换言之,是一种苟且求生的心理使然。”【】(p)诗人在“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已巳岁三月为建威将军使都经钱溪》)的归隐生活里,落入“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的困境。这是“禀气寡所谐”(《饮酒二十首》其九)的个性所决定的,可见出诗人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差异和矛盾。

  二乘化以归尽的人格升华

  具体生存状态下的现实人格与“真我”世界理想人格地不断碰撞交织,使得陶渊明在世俗与隐逸之间不断取向,在经历现实人格对理想人格的挑战中,诗人不断趋向精神意识自由,为了追求这种任真自得乘化归尽的境界,实现自我人格的完整统一,陶渊明通过诗化人格的行为方式,通过心理和艺术的调适与生命哲思的寄寓,达到对苦难时世和现实困境的超越。

  (一)诗意田园的社会理想

  顾农说:“对于这种矛盾痛苦(上述人格分裂内心矛盾)的情形,陶渊明后来作过一个总结,这就是《归去来兮辞》里说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正式归隐是陶渊明一生的重大转折,此后他在相当的程度上克服了前期思想上的困惑矛盾和人格上的分裂,一切听从命运的安排,消除各种焦虑和失衡,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心灵归宿。”【】(p)而诗意田园的社会理想则是陶渊明在艰难的现实中,通过心理和艺术的调适所构建的一个心灵归宿。

  一件作品是作者心理状态直接或间接的表现物,社会的混乱污浊使陶渊明认清政治的黑幕,毅然决然踏上归途,开始了隐逸林泉的生活。在《归去来兮辞》中,他把做官说成是“深愧平生志”,所以说,他的归隐正是理想人格到现实人格超越的结果。陶渊明之隐是怀道之隐,以隐彰道,他冥契儒道的态度使其既不冷漠避世,也不是愤不释怀的怨恨,而是一只摆脱樊笼后获得了人格独立与自由的归鸟。他参悟人生,归园田居,走到另一个恬淡闲适,寄情山水的自我世界,是以理性精神积极进取地生活着,通过否定旧我而塑造新我,寻求新的人生价值。如果说《归去来兮辞》是彻底摆脱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的话,那么《桃花源记》则是他诗意田园社会理想的呈现。《桃花源记》是一篇有着浮云野鹤般美感的散文,文字轻盈流畅,偶遇奇闻返途标识无人问津……自始自终给人一种扑朔迷离之感。那种“落英缤纷”的美景那种精神世界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缥缈令人陶醉神往。文章最后写道:“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深深隐藏着的心理情绪:受到统治者和时代的压抑,高山流水不可期的无援的孤独。理想,世人不能理解,即使贤达者亦不能解而彻底走向了虚无。因此,这篇文章在描绘政治理想构思和风土人情之外,除了一定的批判意义,更多的有作者深刻的孤独心境和抵御媚俗心态的弦外之音。他为后代文人塑造了一个安贫乐道的精神家园,也为自己在现实的孤独失志中寻找到一片精神跋涉的田野。从陶渊明写作的思想来看,他设计出一个政治上不存在压迫经济上没有剥削,人人劳动个个平等,这样一个充满人间生活气息的乐土,正是体现了陶渊明理想中的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以他平民心态和纯真感情来处理人生,并在思想升华方面的表现。

  (二)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

  陶渊明不是我们传统观念所推崇的隐士。他有一种“傲然自足”的超然精神。他的人生经历了“从人世”和“园田居”的反复交替,其早期从儒家手段式的待时之隐到道家目的式的适性之隐,最终,他对儒道加以扬弃,形成其独特的“隐逸”生活方式,从而做到“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p)保持了性“真”不泯的纯朴心灵。诗人兼用儒道之生死观,建构“乘化以归尽”的生命意识,使人格在生死之思中得到升华。

  “儒家继承并发扬光大的是手段式的待时之隐,它因为具有实际的操作性而成为后世不得志文人现实的行动指南,而道家发扬的则是目的式的适性之隐,它虽然实际上难以达到,却是隐逸境界的最高理想,成为身心疲惫的文人们的永久期待。”【】(p-)陶渊明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达到了对儒道思想资源的辩证扬弃和超越,所以他最终形成了既不同于待时之隐,又不同于适性之隐的独异“隐逸”生活方式。首先,陶渊明对儒家思想有一个由早期的崇奉到后来的怀疑,再到最终辩证的扬弃的过程。当他面对“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日下世风时,曾对儒家的价值观提出了怀疑和否定。“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形影神》)“古时功名在,慷慨争此场。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松柏为人伐,高坟互抵昂……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拟古》其四)在《感士不遇赋》的最后一段说:“宁固穷以寄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蕴袍之为耻?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轻市。”这是陶渊明对人生价值的宣言。他是从“忧道不忧贫”到穷不易志,只能走向隐逸避世安贫乐道的人生归宿。从而扬弃了儒家过于强烈的荣利之心,吸取了儒家思想中“忧道不忧贫”的坚持理想的精神“中庸”“中和”的境界祈向。其次,就陶渊明的思想和人格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和最后归宿而言,他对道家思想实亦与其对儒家思想资源一样,已达到辨证地扬弃。《形影神》诗云:“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寿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由此可看出陶渊明吸取道家追求个体人格自由淡泊名利委运任化的精神。在《与子俨等疏》中:“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贤圣,谁独能免?……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我们不难看出陶渊明发扬了道家自由人格的主题精神,乘化委运,不“以心为形役,甘愿回归自然,从而批判了道家“隐士”任诞恣纵“道士”妾求长生的根本生活方式与信条。

  李锦全在《陶潜评传》中说:“由听天由命到乐天知命,主体的精神境界则更上一层,虽然仍是任其自然,但思想上再没有苦恼和负担,最终成为乐天派……一个人成为乐天知命派是不容易的,也是最无奈的”。【】(p)陶渊明从听天由命到乐天知命经过了艰辛的精神跋涉和哲思履历。在形与影的现实焦虑的背后显示的是对生死的焦虑,诗人用来化解生死焦虑的哲学思想,既有道家的齐生死,亦有儒家的顺天命。“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惶惶欲何之?”“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诗人感物伤怀,“委心任去留”有道家“齐生死”的死生为命的思想,“乐夫天命复奚疑?”则是笃信孔儒之“生死有命”的豁达态度。顺随生命的自然变化了此终生,任性而行,随心所欲,还有什么可遑遑终日,还有什么可疑虑不休?这份自然率真是陶渊明的兼用儒道之生死观,建构的自由的生命意识。经过几番仕与隐的波折,陶渊明由早期现实人格与理想人格的分裂,内心矛盾的难平转而任性自为,在对生死之思的过程中,逐渐消除了各种焦虑与失衡。实现了自我人格的统一。真正实现了“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的精神境界。这个“自然”,是指人率真的本性。在“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散之心”(《感士不遇赋》)的社会里,要出仕用世,只能是寡廉鲜耻的作为。所以,只有逃出“樊笼”,才能复归“自然”的本性,这是陶渊明调和儒道的心态,这种人生的思想境界,可以说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陶渊明的精神世界里,他始终把追求任真自得,自然化迁作为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而关注个体精神价值的心态决定了他无论出仕与归隐,都难以摆脱孤独失志的困境。然而,也正是这种现实的困境让陶渊明通过理想化诗意化的方式和对生命的哲思达到了对苦难时世和现实困境的突围和超越,从而体现出一种更为深沉的人生态度和更为豁达的精神境界。

  

求几篇《陋室铭》的改篇?

  《陋室铭》新篇大全

  科室铭

  学不在深,应付就行,才不在高,够用则灵。

  斯是科室,唯吾聪明。工作暂放边,龙井一杯青。

  谈笑有红颜,往来无白丁。可以上QQ,谈闲情。

  无杂声之乱耳,无工作之劳形;薪水一样有,奖金不少分。

  心里曰:“何苦之有?”

  医院

  医不在深,不死就行,病不在大,放射则灵。

  斯是医院,唯吾独尊。红包收得快,奖金发得勤。

  谈谈太极功,话话山海经。可以骂病人,瞪眼睛。

  无呼声之乱耳,无听诊之劳形;救死扶伤事,暂时放一边。

  心里曰:“何急之有?”

  游子铭

  觉不在深,有睡就行。吃不在多,能胖则灵。

  斯是寝室,惟吾闲情。TOP翻得快,快报看得勤。

  游泳摸三圈,寻思自摸赢。可以看大片,玩网路。

  无书声之乱耳,有CD之乐听。虽非大宾馆,堪比套房级。

  心里曰:“开心不停!”

  学生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翻得快,杂志看得勤;

  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可以写情书,想MM;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行;

  心里云:混张文凭!

  论坛铭

  论不在精,好帖就行;坛不在大,有名则灵。

  斯是论坛,唯吾开心;帖子回得快,板砖拍得勤。

  谈谈困惑事,说说好心情;可以哭鼻子,抹眼睛。

  无压力之负担,无责任之劳形;时间过得快,身与心俱轻。

  心里曰:“网络真行!”

  教室铭

  教不在精,考试则灵。课不在深,有人就行。

  斯是教室,惟吾钻营。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聊天室,寻思看电影。可以拉家常,眯眼睛。

  无书声之乱耳,无备课之劳形。体罚最重要,讲课不费心。

  心里曰:「吾来就行!」

  会场铭

  会不在听,到场则行;思不在会,坐完就行。

  斯是会议,唯吾闲情。消息传得快,嘴巴说不停。

  谈谈厚黑学,话话山海经。可以捧领导,拍马屁。

  无群言之乱耳,无公务之劳形。实惠不能少,工资一样升。

  心里曰:“何事不行?”

  养生铭:

  清晨早起,户外活动;生活规律,睡眠充足。知足常乐,烦恼不生。副食多菜豆,肉类少而精;戒烟不贪杯,补品勿滥用。身体有不适,早查清。名乐当之娱乐,弃迷信之愚弄。年老体康泰,奉献至寿终。

  散步铭:

  散步活动,适于妪翁;快慢结合,全身放松。动中求静,养身健形。吐胸腹浊气,纳天地精灵;一声鸡鸣日出,双足踏处草青。岸杨摆纤枝,送又迎。微风细雨惬意,大雾暴雪停。早踏星辰落,暮踏夕阳红。俗话说:行之有恒。

  情操铭:

  闲乐铭:

  诗词品高,展卷仰名;文章精深,荡我心灵。书卷盈室,翰墨溢馨。东风河岸绿,春草池塘青。礼教世传儒,淳风钦园丁。闲来弄弦琴,步庭径。李白读匡庐,欧阳醉翁亭。孔子云:乐以忘忧。

  益寿铭:

  衣不在名,得体就行;食不在贵,益身作定。斯是晚境,唯吾个性。反感豪华虚荣,最喜返朴归真。保持良好心境,延年益寿强身。可以览群书,饱世味。心花常开不败,相得益寿永年。

  工作铭

  钱不在多,十万就行;事不用少,好混则灵。

  斯是凉缺,惟吾开心;老板常加薪,上司不点名;

  月月拿奖金,股票常涨停;有空常休假,出国四处行;

  无塞车来烦心,无加班之劳形运若长江水,财比满天星。

  老板云:休假莫停 。

  男友铭

  个不在高,百八就行;情不在深,浪漫则灵。

  斯是少东,惟吾得金 情书写得精,礼物送得勤,

  能唱会弹琴,有车且多金 可以任差遣乱使性,

  无鼾声之乱耳;无家事之劳形 壮胜猛男体貌比潘安俊。

  完事云:达令真行。

  女友铭

  发不在长,马尾就行;爱不在浓,温柔则灵。

  斯是小鸟,惟吾是依 点心做得精情话说得勤;

  能舞会调情体贴且窝心 可以腰纤细掌中轻,

  无唠叨之乱耳;无打扫之劳形 情似深海隽貌略天仙逊。

  永不云:今晚不行。

  老婆铭

  人不在贵,贤惠就行,情不在深,体贴则灵。斯是娇娘,惟吾是妻

  饭菜做得好,家务做的精,出门或逛街,省钱且安心

  可以招之来呼之去。无呵斥之乱耳,无催促之完形

  温顺似羔羊貌可比西施! 糟糠云:平安就行!!

  

有哪些惊艳到你的古诗

  有哪些惊艳到你的古诗?

  近来所读最惊艳的古诗当属《形影神(并序)》,形式奇特,别具一格。

  三首组诗依次为《形赠影》《影答形》《神释》。

  此诗为陶渊明自剖之语,分别以形影神三者为依托,表现三种人生观。

  “形”指的是人的形体;

  “影”指的是人的影子;

  “神”指的是人的精神。

  .“形”感叹自然万物之长久不绝,主张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

  .“影”感叹身没影灭,但身没名或可存,因此主张“立善”求名以不朽;

  .“神”有感“形”“影”二者的苦恼,提出解决之法——顺其自然。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并序)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

  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

  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无论贵贱贤愚,世俗之人莫不奔波劳碌,吝惜生命,以求长生或留名。余对此行为甚感困惑。

  因此极力陈述形影二者对这个问题的感慨之辞,最终神通过辨析自然之理来开释它们。

  希望对此事甚为关心的君子,能够从诗中获取真义!

  一《形赠影》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天长地久,永恒不灭;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永远不会变更。

  草木虽有生命,因受霜露的影响,却不能像天地山川之永恒不灭;然而也获得了从茂盛到枯萎,从枯萎又重新焕发生机的恒久不变之理。

  人虽为万物之灵,但却不能像草木得自然之常理。

  不久前还存在于人世间,转眼去羽化永不复还。

  世上少了一个人,也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那亲戚朋友又是否会思念你呢?

  亲戚朋友一看到你生前使用的物品,只能睹物思人无限伤感。

  我没有羽化成仙之法,毫无疑问一定会死去不再复还。

  希望你(影子)能听取我的意见,有酒就喝,及时行乐。

  二《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

  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

  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立善有遗爱,胡可不自竭?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想要保存生命长生不死这是不现实的;但是即便卫护生命保持健康,也让人很苦恼,没有好方法。

  非不愿到昆仑山和华山学习求仙之术以长生;只是此道邈远不可通。

  自从我(影子)跟你(形体)相遇,就一直形影不离;喜怒哀乐同受。

  在树荫下,形影就会分离;在太阳底下,形影则永不分离。

  想要形影同在是不能长存的;形体灭忘影子就会跟着同时消失。

  想到身体消散名声也会跟着消逝,实在是喜怒哀乐百感交集心情复杂。

  但是人可以通过“立善”留名见爱于后人;为什么不竭力去追求呢?

  饮酒虽能消忧,但是和“立善留名”相比,岂不小巫见大巫?

  三《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物自森著。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结托善恶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彭祖寿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大自然没有偏爱;让万物自生自灭。

  人身为天地人三才之一;难道不是因为我(精神)的缘故?

  虽然我(精神)与你们(形体影子)相异;但是我们三者生而同体。

  我们三者休戚与共;看到你们为此所困,我不得不为你们辨析解惑。

  三皇虽然身为大圣人,也难免一死。如今他们又在何处呢?

  彭祖虽然号称长寿,也留不住生命,难逃一死。

  老少贤愚同归于死,没有区别。任你风华绝代或平平无奇,到头来终是一抔黄土。

  (如按照形)的观点:醉酒或许就能忘记关于生死的忧愁;难道饮酒能使人长生?

  (如按照影)的观点:通过“立善留名”的方式确实能够使人长存不朽;但是谁将会来赞赏你呢?

  老想着这些事(长生或立善留名),这确实有损我们的生命;还是不如顺应天运。

  (神)我们应当放浪于自然造化之中;面对生死自会不喜亦不惧。

  死亡到来时就坦然面对;没必要特地为此忧虑伤神!

  从《形影神》来看陶渊明

  一想到『陶渊明』,我们脑海里立刻浮现的便是:

  隐者代表;不为五斗米折腰;

  品质高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菊花;田园诗人;

  淡泊名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是的,他确实是一名隐者,但同时他也是一个人。

  这首诗《形影神》就是表现他作为人的自我矛盾与解脱!

  在我心目中,陶渊明李白苏轼三人是『中国人』最好的代表,都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一人之中,三者并存。

  一《形影神》简析

  第一首《形赠影》主要是作者对『生死』的态度:人生如寄,及时行乐。

  第二首《影答形》主要是作者对『名利』的态度:通过『立善』留名以不朽。

  影相对于形,就像名相对于身。形体消逝,影子必然跟随幻灭。但是人即使死了,名声还有留存不朽的可能!

  可以说前两种人生观就是我们『世俗之人』,也是陶渊明『作为现实人』的人生追求。

  而第三种人生观则是我们『世俗之人』的『理想』,也是陶渊明正在过着的生活方式。陶渊明实现了,我们还在为前两者苦苦挣扎。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陶渊明不是对前两者的否定,而是对前两者的『放弃』。经历了官宦生活,辞去彭泽令,发现自己还是『少无适俗愿,性本爱丘山』。辞去彭泽令,只是回归本性而已。过着自给自足的躬耕生活,左琴右书,乐在其中。

  二陶渊明的思想

  一说到屈原,我们马上就会想到“他是一名爱国诗人”。一说到司马迁,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史记》,“他是一名历史学家”。同样,一说到陶渊明,自然想到“他是隐居者”的代表。

  渊明果真如此吗?渊明果真如此简单吗?

  毫无疑问,单纯简单只属于小孩。大人能简单,是因为他曾复杂过。只有经历了,才能放下。渊明与我们一样,都曾年轻过。也想仗剑走天涯,治国平天下!

  .【儒】

  据《饮酒二十首·十六》记载陶渊明: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彼时渊明沉迷于儒家六经。因此儒家思想自小便在他的脑海里生根发芽。

  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处。(朱自清《陶诗的深度》)

  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说陶渊明是“儒家出身”,“一生得力处用力处都在儒学”。对陶渊明的品格,他在肯定陶渊明冲远高洁之外,又强调陶渊明是“极热烈极有豪气的人”,“缠绵悱恻最多情的人”,“极严正——道德责任心极重的人”。(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页)

  一次陶渊明与同族相遇,便写下一首《赠长沙公族孙》,赞美其能继承祖先事业;渊明宗族观念颇深,重门阀。重大家族的名誉。《命子》一首感叹“无后为大”,历数家族辉煌,勉励儿子,望子成龙。

  儒家强调“忠君孝亲”,孝顺父母,忠于君主,精忠报国。

  在《拟古·其八》中记载陶渊明: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为什么作者要去西北行游?因为这时北方被胡人统治,北朝战乱频仍,作者希望抚剑独游,国家能够统一南北,终止战争,国泰民安。

  《咏荆轲》赞扬荆轲“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虽然荆轲身已没,但是一千年后,他的精神仍然激励着人们。“公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荆轲当年答应太子丹去刺杀秦王,目的则是保护燕国。一千后晋宋易代,陶渊明也曾有过这样的抱负吗?

  .【释】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园田居·其四》

  人生如梦,人生如一个幻影。本来即空最终也复归于空无。

  陶渊明在这里援引“佛家”成说,并不一定代表他信仰或支持佛教,只能说他的思想中有佛教这种成分。李白苏轼等类此。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当时“译经”活动空前繁荣,众多僧人与文人交往谈经论道。当时山水诗大诗人谢灵运,就是一位懂梵语的佛教徒兼文学家。谢灵运和陶渊明的朋友刘遗民等文人都与当时庐山的慧远大师相交。据说有一次陶渊明与一位友人去拜访慧远大师,慧远大师有个规矩,出门送人不过虎溪上面的桥,那天也许是与渊明谈得太投入,以致走过了虎溪。于是传来一声虎啸,三人恍然大悟,开怀大笑。世称“虎溪三笑”。虽然这个故事不一定真实,但透露出渊明对于佛理的精研。

  .【道】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

  久居官场,看惯了阿谀奉承。最后发现还是回归自然之性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渊明诗里透露出的道家思想比比皆是,但前半期以『儒』为主;辞官后半期『儒释道』合流,过着『道家』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生活;偶尔抒发『儒释』的感叹。

  所以,我们再说到『陶渊明』时,其实不能只说他是一名『隐者』。他曾奋斗过,曾经历过,见识了人世的机巧官场政治的污浊险恶后,才顺应自然回归本性,回到人最初的『理想』之中。

  龚自珍《舟中读陶潜诗·其二》: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陶渊明不是生来就顺应自己的本性,过着平淡的生活。他曾经也希望学而优则仕。并且有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以天下为己任,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厚重的儒家『入世』思想。

  他矛盾着,他是挣扎后才回归平淡。

  李白苏轼莫不如此;

  中国传统文人莫不如此。

  陶渊明在彻底告别官场之前,其间亦多次短期出仕。

  记载陶渊明的传记颇多,《晋书》《宋书》和《南史》均有关于他的传记;还有颜延年《靖节徵士诔(并序)》,萧统《陶渊明传》和《陶渊明文集序》……

  综合而言,一种较为公认的说法他曾断断续续五次出仕。

  第一次,出任州祭酒。原因是『家贫亲老』,因为母亲年老了。自己能够忍受贫穷安贫乐道,但是不能让父母与自己一起受苦。需要对父母尽『孝道』。

  第二次,替桓玄做事,上书皇帝讨伐孙恩叛乱。这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的至高理想!

  第三次,在刘裕幕下做镇军参军,讨伐桓玄。

  第四次,应刘敬宣邀请出来做官。

  最后一次,就任彭泽县令。这一次之所以退隐,据《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不愿迎合长官,再加上妹妹去世守丧的需要,一怒而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细数渊明五次出仕,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说是“被逼”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每次做官时间都不长。怀抱期望出来做官,带着失望归去。带着理想出来做官,再次携带失望而归。期望与失望不断交替,终于人到中年,心力交瘁,下定决心不再过问世事。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袁行霈《形影神(并序)·析义》:

  【形】羡慕天地山川之不化,痛感人生之无常,欲藉饮酒以愉悦,在魏晋士人中此想法颇为普遍。

  【影】主张立善求名以求不朽,代表名教之要求。

  【神】以自然化迁之理破除『形』『影』之感,不以早终为苦,亦不以长寿为乐,不以名尽为苦,亦不以留有遗爱为乐,此所谓『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此三诗设为形影神三者之对话,分别代表三种人生观,亦可视为渊明自己思想中互相矛盾之三方面。《形影神》可谓渊明解剖自己思想并求得解决之记录。

  叶嘉莹《陶渊明的思想》谈《形影神》:

  有的人是只具有“形”体上的意义的,行尸走肉,酒囊饭袋而已,他们生存的目的只是追求身体肉体上的享受;另一些人是追求“影”响的,他们注重的是名誉声望。人生是很短暂的,有很多哲学,很多宗教都是要回答和解决人生的这样的一些问题。因此,基督教说人有永生,佛教说人有来生,中国的儒家因为它不是宗教,所以他没有说人有永生,也没有说人有来生。那么,中国的儒教追求什么呢?中国的儒教所追求的是不朽。所以《左转》上说,人类的肉体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是你的精神,你的事功可以流传下来,可以影响后代人,对他们有贡献,有好处。所以他说“太上有立德”,“德”是好的品德;“其次有立功”,留下一功业;“其次有立言”,“言”是指留下好的言语教训思想。所以“影”就是儒家所说的身后的名。

  总之他的意思是说我们人生的意义在于精神上要自由,既不为肉体形体欲望所拘束,也不要为后世的声名,或者别人的赞誉所拘束。世界上的芸芸众生不是为了利,物质上身体上的所得,就是为了名;不是形,就是影。你如果被这个“名缰利索”,外表的虚浮的名声所束缚,你就会为名利做奴隶,这个名就像马的缰绳把你捆起来了。你要是追求物质上的财利,它就像一条绳索把你纠缠住了,你的精神就没有自由了。所以陶渊明最后说你所得到的不应是“形”与“影”,而应该是“神”,即精神上的自由。一旦你精神上获得自由了,你不但不被名所拘束,也不被利所拘束;你不但不被名利所拘束,你也不被生死所拘束了。正如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说的“乐夫天命复奚疑”,又如《神释》最后所说“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尽”是终了,什么时候你的生命是应该终了,“须”,便须任随其终了。不但名利之间你不在执著了,在生死之间也无需执著了,这样子就“无复独多虑”,你就不会再单单地顾虑忧愁与烦恼了。

  可是我们要知道,他这种精神上的自由与超脱是经过一段矛盾一段挣扎以后才得到的。

  

寿永年为什么要辞去人大代表

  被告了,贪官!

  

求谜底是:彭艺我爱你.的诗谜,

  彭 —— 正把相思寄东风【“+”+(相思)豆+彡(东风)】

  艺 —— 草间嬉鸭叫声异【艹+乙(象形鸭子),声音是“异”】

  我 —— 峨山雾隐不复现【峨-山=我】

  爱 —— 一生享受到白头【一+受+白头为“丿”=爱】

  你 —— 人尔相拥祥瑞添【亻+尔=你】

  彭:三喜临门掩嘴笑(喜加三撇去掉口=彭)

  艺:净心离忆草上头,(忆-忄+艹=艺)

  我:嫦娥择婿欲嫁女(娥字去掉女字=我)

  爱:受邀又请友人聚(受-又+友=爱)

  你:佳人缠绵尔有情(人+尔=你)

  

群星捧月照云天,百鸟朝风舞翩跹,功名盖世占关魁,安乐富贵寿永年是什么签

  这是罗汉签第签。

  如果你是问姻缘,这签文的意思是这段姻缘能助你飞航腾达,安享富贵。

  (由于楼下抄袭,我决定继续补充。)

  其实吧,有些事,要理性分析,签文只是做出选择时的一个参考意见,你可以把事件的利弊一项一项列出来,利者权衡取其重,弊者权衡取其轻。

  

古代公主及笄大典过程,详细一点

  皇后高坐在地坤殿正位,两侧下便是依等级站着的众内命妇。公主身着五重华服于地坤殿外静候着, 礼官严肃的传公主上殿,宫女搀公主一步一步踏进殿内,之后宫女放开手,侧身在内命妇队列最后垂首而立。剩下的路,该由公主一个人走。

  公主迈着步子向前走,在接近正位之时,双膝跪地,叠手举至眉间,深深叩拜在地,起身再叩拜,三叩拜。

  行过大礼,公主再次前行,踏着汉白玉筑的台阶缓步走到皇后面前,再叩礼。皇后娘娘为公主绾了发,插上宫廷御制的鎏金琉璃八宝簪,皇后(或是生母)上前扶公主起身,面向众位内命妇。礼官高声唱诺:“礼成!皇上御旨,钦封为xx公主,自由出入宫廷!”

  受封之后是繁复无尽的听礼。当夜,按礼皇后同母妃回就寝,次日午时之后进宫面圣谢礼。

  扩展资料

  封号制度

  公主的封号通常有三种:

  以郡县名:称某某郡(县)公主,如新城公主馆陶公主长乐公主平原公主平阳公主等。但此处的郡公主县公主仍是公主,而非“郡主”“县主”,最常见的封号种类。

  以国名:如宁国公主,霍国公主岐国公主陈国公主等。

  在以美名:以各种褒义词命名,如太平公主文成公主药茶公主宁定公主等。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公主

上一篇:一生都在换牙的动物(哪个动物一生都在换牙)
下一篇:小年有什么习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