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实偏见”,是心理学上一个挺有意思的理论。就是说当我们在主观上支持某种观点时,往往会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比如说,你觉得某个国家不尽如人意,你就会下意识地去关注这个国家的负面信息,从而反复验证自己的观点。
刚刚调整的成品油消费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周五晚,浙江新闻客户端发布了关于油价的最新消息——《价格降税费升,油价“八连跌”后迎来一个“平局”》,一时引发众多评论,大抵都是对此次政府没让“九连跌”的全民狂欢成行而充满了深深的恶意。
油价下跌起于供大于求。抛开背后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阴谋论不谈,美国页岩气革命的兴起与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分别从能源和货币两方面促成了此轮全球性的油价下跌。中国虽然尚未与国际完全接轨,但也亦步亦趋来了个“八连跌”。
对于普通的开车族来说,能节省点油费自然是好事。在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国人看来,这次下跌的戛然而止,不但没让大家捞到实惠,还多少有点扫兴,破了降势。“罪魁祸首”自然就是成品油消费税。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玩意儿已经有五年没调整了。那么为啥偏偏这时候调呢?按照财政部财科所所长刘尚希的解释,近期国际市场油价震荡下行,带来的国内油价降价空间,为消费税调整带来难得时机窗口。只是这一升一降,恰好持平,引发了人们不必要的联想,
只能说,它不该涨得这么“恰如其分”,哪怕少涨一分钱,只要让“九连跌”的大势能继续下去,恐怕也就没这么大的舆论反弹了。
消费税作为世界各国普遍征收的一个大税种,目的就是为了限制某些奢侈品和高能耗品的流通,引导大众合理消费。特别是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高能耗的汽油消耗难逃其咎。
通俗点说,这次调整成品油消费税主要就是为了节能减排,减少雾霾。平日里经常喊着政府不在环保上有所作为,这回作为了,又被批得惨不忍睹,哎。
下面再说说消费税调整的法律依据。这也是被不少网友诟病的地方,觉得税收能随便提高吗?难道不用人大审过的吗?小编这就科普一下,从现行的法律法规来看,还真不用。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释义,部门章程所需要的稳定性和长期可适用性,与消费税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措施所应具有的灵活性不相适应,所以就把这些微调的权力授权给了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呈现到大家面前,就成了这两部门一纸通知,税就涨了。
此外,很多新闻没告诉你的是,此次调整其实是一次“有增有减”的温和调税措施。
除了提高成品油消费税,这回还取消了小排量摩托车、汽车轮胎、酒精等产品的消费税,不但有效减轻了以摩托车为主要代步工具的中低收入群体的负担,也降低了相关产业的生产成本。
当然咯,咱必须得承认,中国油价确实比美国高。但很多人把对油价垄断的不满转嫁到消费税上,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再说了,消费税五年才提这么一次,油价下回该跌还是得跌,放心吧。
更多精彩内容可关注浙江新闻客户端。
苹果用户可登入AppStore搜索“浙江新闻”下载;安卓用户请可在各大市场(如豌豆荚、360手机助手、小米应用商店、应用宝、应用汇、安卓市场、安智市场、机锋市场、91手机助手、百度市场等)搜索“浙江新闻”下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