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语文的认识字
《我对语文的认识》
首先语文学科的教育应重视其人文性
什么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为什么要高度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位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她指出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不认清这种人文性,“只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用解剖刀对文章肢解,留在学生脑海的只能是鸡零狗碎的符号。”而这样做的后果是“把学生的思维捆绑住了,把活生生的学生变成为‘机器人’,把学生的个性灵气都给打掉了。”
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由于个人生活阅历不同,思考角度有别,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各异,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不同的看法。因为语文不同于数理学科,语文课的内容是凝聚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心血的作品,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定义和公式。语文课本身带有模糊性多义性,大至课文主旨段落理解,小至某一句话某个词语的含义都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必然造成死记硬背,限制甚至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思想一致,共同努力”这句话写成一个成语,标准答案是“同心协力”,若是填“齐心协力”即被判错;将“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这句话写成一个成语,标准答案是“惟妙惟肖”,答案填“栩栩如生”也判错——就是这类标准化考题存在严重弊端的典型例证。这类例子还有很多,尤其是在各种参考书和复习资料中更是比比皆是。正如一位教育家指出“死记硬背……与标准化考试方法有很大关系。标准化试题也叫客观题,好处是客观准确,易于评分,缺点是量大而且死板机械,容易把学生引向读死书死读书的方向。现在的考试机制是死的,而教师的教学是活的,要注意在教学活动中进行适当的引导。
再次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许多教师认为,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我们的作文教学已逐渐形成一种僵化机械的训练模式。作文教学本来是应强调平时的观察积累思考,并鼓励学生用富有个性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真实准确地表达出来。要鼓励说真话,鼓励写出真情实感,做到“文如其人”。
但是,在考试面前,为了取得好成绩,临近考试,教师忙着猜题,学生忙着背范文,有的学校为了强化训练几乎以每天一篇的频度布置学生作文。于是渐渐地学生的作文几乎成了假话假感想假故事的大全,几乎所有学生都写扶残疾人过马路给老师送伞,所有孩子都像收音机一样说话。他们共同编着同样的故事,只是换上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然后到老师那里领一个好分数。有的老师有这样的慨叹:“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故事一样,写法也一样,阅卷真是味同嚼蜡”。——当一代孩子不必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不必用自己的大脑思考时,还怎么谈得上观察力和想象力?!
如上所述,我们在语文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性创造性思维及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由于“灵气”是指思维敏捷视野开阔想象丰富和具有创意;而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前提。在日常工作中必须首先端正两个方面的认识:一是关于语言与思维(包括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之间关系的认识;二是关于创造性思维到底包括哪些组成要素(即关于创造性思维结构)的认识。只有在端正这两方面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找到解决上述根本问题的正确途径与方法,才有可能真正通过语文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想和语文老师做爱…
说个现实点的
问她要QQ, 经常聊, 放长线钓大鱼, 切不可过于着急 !
我身边的语文 (作文字)
作文我的语文情结字怎么写呢
一个人对文字的喜好,可能是天生的。小时侯母亲教我认字:红色的红。我的眼里不是字,而是跳跃的火苗,漫山遍野的红杜鹃。这种思维方式曾经很让父母伤脑筋。慢慢地,喜欢上背唐诗,那些整齐的方块字,带给我太多的美丽的遐想。真正爱上语文,却是在坐在高中文科班里的时候。
这还得从我高中时的语文老师说起。先生长得很清秀,文弱书生模样。腋下夹着书本,穿着布鞋,常见他缓步踱进教室,轻掩上门,举手投足很是潇洒。翻开的课本,圈圈点点,站在讲台上,指尖很少碰一下书页,几千年的文史经哲就在先生的嘴巴翕动下那般鲜活生动地呈现在眼前。秋天落雨的日子,我们读《雨霖铃》。先生清瘦地立于讲台上,沾着粉笔灰的长袖淡然一挥,便把一声长叹藏于其间,布底鞋的足迹也穿过薄薄的纸页和流离的诗句到了送别的渡口。这情景一直都不曾遗忘,文字原本是如此感动人心。那两年里先生给了我太多的纵容和厚爱,同时也培养了我对文字的爱好和兴趣。高考填志愿时,先生替我草拟了志愿表,清一色的中文系。我最终也不负先生厚望,带着对文字的喜爱去了中文系,三年后开始了我的语文教书生涯。
真正当上了语文老师,我才发现,教书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美好,尤其是教语文的。在现实的功利主义的影响下,许多人认为学好语文没有学好数理化实惠,我也常有这种想法,虽然一直在研究语文,教语文,却一直没有发自内心地真正体会过何谓语文,学了那么多理论知识却未真正懂得。直到有一天,看到这么一句话:如果数理化没学好,那仅仅是落后,如果母语没学好,缺少人文素养,那就是愚蠢了。这愚蠢二字刺眼,发人深省,让我深思:原来语文与性情心灵和教养有关,与我有关。语文决不仅是那些课文,语文学习也不限于课堂。于是,我常在阅读课上给他们读报纸美文,与他们交流读书的感受,带他们游览秀丽的莲花庄,了解灿烂的湖笔文化。我还和他们一起评论热播的电视剧,甚至和他们争论明星值不值得追。我不知道我这样的教学能不能算课改,符不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只知道学生爱上语文课,只知道我与他们很少隔膜,只知道他们的笔开始灵动起来。
我对语文学习的期待 字
我喜欢语文这门学科,别人说我语文学得好,其实,也没什么。我一向把语文看得很重要。我认为:只有学好语文,才能充分进行交际只有学好语文,才能为学习各科打下良好的基础。数学能看懂题意,物理能理清思路,英语能组织句子……总之,语文是基础之基础,是重中之重。
学好语文,我主要做到了以下三点:
一
上课认真听讲,做好词语积累,掌握文体结构,为写作文打基础。
有些同学认为,语文课,讲得多而考得少,不听也照样能考好。这种想法就错了。其实认真听课是很学习语文重要的一环,它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了解书本以外的许多东西,作者的创作背景,环境心情。只有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把握语文的真谛。
这样,只要一遇到适宜的环境,书中所说的感情就会油然而生。书中的语句这时候也就脱口而出了……
二
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
有些同学把日记看成一种负担一种苦差事,是为了应付检查才写日记的。
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记日记就是把今天所学知识(包括书本上的社会上的自然界里的)和语文积累的一种复习巩固,是自己为自己书写的一本真实的自传。当我们年老时翻阅这些日记时,我们会觉得我们每天都过得非常充实,不会产生虚度此生的落寞之感。
记得叶圣陶说过:“记日记是一种形成惯性的方法。”是的,一旦你真正养成了这种惯性,你就不会觉得这是一种负担,而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不写一篇日记,今晚你都昨不安生了。
三
生活语文!!!
《语文课之我见》作文
语文课之我见
“磨刀不误砍柴工。”首先,请允许我析一下这语文二字。语者,语言;文者,文字。语言是用来听和说的,文字是用来读和写的。所以说,语文的学习其实就是一个练习听说读写的过程。
听可解释为两个含义:一者解释为“用耳朵接受声音”,放在学习中即为听讲,课堂的分钟是获取知识的关键,老师通过精心的备课,将知识浓缩在了这有限的分钟;二者解释为“听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听话。听起来似乎很俗,但却涵盖了语文学习课上课下的重要前提。试想,上课认真听讲,回家按要求完成作业,长此以往,坚持下来的又有几人呢!
说自不必多言,“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言论主张。”但是,说什么;怎么说?就需要点艺术了,理解语文的艺术。
读者,阅读。这是字典中的解释,但个人认为应该换成品读。一篇文字,我们不仅要了解背景中心。还要品味作者的用心良苦。在此想强调的是,一定要重视课本。因为课本是由大家从大家们的文字中精选出来的,一定是精品中的精品。
写,就是我们常说的笔记和作文。对于笔记,个人认为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以适合自己为好。但好的笔记是建立在听的基础上的,这就有一次凸显了听的重要。除了课堂笔记,平日里做一些读书笔记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作文是一个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过程。只有当你例子有了,材料丰富了。提笔是才能得心应手,写文章才能水到渠成。
其次,我想说一下我是怎么学语文的。我很喜欢语文。也是因为喜欢,我可以在老师要求之前将千字正音百字正字过三遍;我可以在高二就背完高考必背篇目;我可以坚持一年每天看东方时空并作相应记录;我可以同一个题目写两到三篇作文。
说到此,我不得不荡开一笔。其实在我初中时,我的语文曾一度让老师很头疼。那时虽然喜欢语文,但并不知道该怎么学。那是很自负,认为课文算不上真正的文学,正音正字更称不上语文。虽然想起来可笑,但我就是带着那么一副大无畏的小样,迈进中考考场的。我会胜吗?当然不可能,因为我的规则本身就是错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