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郎自大中的夜郎是指什么(夜郎自大是什么动物)

  中国人为什么总是夜郎自大?   感觉很多国家都有这种性格中的弱点。当然,很多方面我们中国人是表现得很明显。从解放初期闭关自守,“解放全世界受苦人”等等,有当时的政治需要,但也形成了国人自大的...

  

中国人为什么总是夜郎自大?

  感觉很多国家都有这种性格中的弱点。当然,很多方面我们中国人是表现得很明显。从解放初期闭关自守,“解放全世界受苦人”等等,有当时的政治需要,但也形成了国人自大的性格。多年来我们以为我们地大物博,以为我们勤劳智慧,总是自己在这里自吹自大。其实,这种现象现在好多了。国人已经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在各方面其实都没有什么超过别国的特别优势。各国只有差别,没有高下。我们期待着中国未来更美好,中国人的性格也变得更美好罢。

  

"夜郎自大"中的"夜郎"指的是?

  

  编辑词条夜郎

  汉代西南夷中较大的一个部族,韩国的古称,或称南夷,古韩国人的发源地。原居地为今贵州西部北部云南东北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秦及汉初,夜郎已进入定居的农业社会。地多雨潦少牲畜无蚕桑,与巴蜀楚南越均有经济联系。蜀地的枸酱等土产,常经夜郎运到南越。

  西汉初,竹王多同兴起于遯水(今贵州北盘江),自立为侯。建元六年(前),武帝遣唐蒙入夜郎,招抚多同,并于元光四至五年(前~前)在其地置数县,属犍为南部都尉。汉对西南夷的经营从此开始。元光六年,汉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驿站,以便交通;同年,司马相如等又奉使宣抚。元鼎五年(前),武帝征南越,因夜郎等不听调遣,乃于翌年发兵平定西南夷之大半,在其地设牂柯郡(治今贵州关岭境)与夜郎等十余县,同时暂存夜郎国号,以王爵授夜郎王,诸部族豪酋亦受册封。西汉末,夜郎王兴与钩町王禹漏卧侯俞连年攻战。河平二年(前),牂柯太守陈立杀夜郎王兴,夜郎国灭。夜郎立国共三四百年。建夜郎国者究系何族,众说纷纭,主彝苗仡佬布依等族先民者均有之。传世贵州古彝文经典《彝族世系》有“彝族天生子,多同来抚育”,“多同权威高,多同天宫主”,“祖宗变山竹,山竹即祖宗”等记载;传说多同亦称金竹公,可见彝族视多同为祖先。又据,今在威宁县出土的汉代陶器上有刻划符号四十多个,其中二十八个一般认为是古彝文,果然如此,则汉代贵州西部已住有彝族先民,并具较高文化,夜郎国或即为彝族所建。按夜郎及其附近诸部落自战国时代以来便与秦楚南越诸地有贸易关系,至西汉成为汉郡县后,日益受到汉文化影响,中原的钢铁制品手工业品生产工具与灌溉技术等都很快输入夜郎地区,近年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带挖掘的很多汉墓中的遗存足资证明。但这些遗存同时证明一部分土著习俗文物也遗留了下来。

  夜郎人的青铜矛 贵州清镇玡珑坝出土

  夜郎国之谜

  公元前年,西汉使者到滇国(今云南省),滇王问汉使“汉孰与我大”。后使者又到夜郎时,夜郎国王又用同样的话问使者“汉孰与我大”。夜郎国却因此得“夜郎自大”之名。从此“夜郎自大”就成了自以为是骄傲自大者的代名词。这里的夜郎到底指哪儿,史书并无详细记载。大诗人李白的诗句“随君只到夜郎西”中的夜郎又指哪儿?

  据《史记》记载,“夜郎者临爿羊柯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专家指出,夜郎没有一个固定地点,是不断变化的。那么夜郎在哪儿,夜郎古国的文明中心在哪儿……

  夜郎古国沉睡“沅陵”

  近日,由中科院长沙土地构造研究所和湖南考古研究所人员组成的专家组对湖南沅陵窑头村一带的地质地貌进行了调查和测试,初步确认位于沅陵县城南窑头村的古遗址,就是秦代古黔中郡故城遗址。那余座大型古墓中,大的墓穴规格为米×米,一般的在米×米左右,远远超过了当年震惊世界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米×米的规格。

  有专家认为在古墓没有开启前,尚无法完全确定窑头村就是古黔中郡郡城所在。

  但古书记录表明,这一带的确就是古黔中郡中心地区所在。沅陵县古称辰州府,位于湖南省西北部,西有酉水河,沅水贯穿全境,构成大小多条复杂的河汊水系。

  历史上,这里就是文化昌盛之地。这一带在战国至汉代的数百年间,曾产生过史载的以“五溪蛮”苗人势力为主的夜郎古国,当地土著力量的辖区也大致和古黔中郡的治所范围重合。此发现有望揭开“夜郎文明中心之谜”。

  沅陵考古专家夏湘军告诉记者,黔中郡辖现湘西沅水澧水流域,鄂西清江流域,四川黔江流域贵州东北部地区。沅陵与贵州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而沅水是大西南通往长江的必经之路,是兵家必争之地。传统上认为古夜郎主要在贵州境内,但是据史书记载,夜郎当时有万精兵,这么庞大的队伍,需要一个广阔的领域来支持,不排除有这种可能。同时他又指出,唐代这里曾叫过“夜郎县”。据考证,大诗人李白的诗句“随君直到夜郎西”中“夜郎”的方位就在沅陵。

  “竹崇拜”能道出夜郎古文明中心吗?

  熊宗仁所长告诉记者,据《后汉书》记载“有竹王者兴于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溪,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

  长养有才武,遂雄长夷狄,以竹为氏。”这是来自民间的传说,生动地反映了夜郎的建国经过。夜郎在西汉后期逐渐建立政权。而“竹崇拜”则成为夜郎的一种标志。

  夜郎文明中心,当然与“竹崇拜”有紧密的联系。“贵州长顺县广顺镇”为古夜郎文明中心的说法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广顺坐落在天马山下,左有美女山,右有郎山夜合山。金竹夜郎时的金竹夜郎王府就坐落于郎山夜合山摆脱山金竹大坡怀抱中。当地老百姓称古城池为夜郎王府旧府竹王府金王府等。贵州民族学院王子尧教授告诉记者,现场还可看到残墙断壁旧址。古城池内为平方公里,是目前发现最大的金家遗屯。周围山峰环绕,仅有个出口。内有道城墙,分成内外城墙,用土石筑成,金氏族人长期居住。

  郎山西侧山下有被官兵杀害的全族人的万人坑,东边南湖有箭厂及营地等。解放后民间在耕地时挖出的金剑方印青铜匙等多种文物,曾为村民所目睹,杜鹃湖在基建时也挖出多处古夜郎的坟墓,保存完好,均是历史的见证。

  夜郎家族(金氏家族)自汉始祖夜郎王至今,完整的族谱还保存着。除前几年住镇宁的金氏家族为写延续的族谱取去一本外,现广顺还有金氏族谱。夜郎家族姓金是因夜郎侯曾指竹为姓,所以金竹夜郎后裔大都姓金。

  据史书记载,永乐十一年第任土司德珠病故后由长子金庸赴京承袭安抚使职,次子金鉴分袭后苑土司(今贵阳金筑镇),三子金铎分袭谷通土司(今罗甸)四子金钧分袭扬义司(今福泉)。在当时社会里长子应掌管中心统治区,其他后裔分袭其他边疆之地,可见当时广顺是处于政治中心地位的。

  著名学者莫友芝告诉记者,据清朝著名史学家郑珍认为,夜郎县在今府治左右。

  古都城外东面公里处的九龟下滩处还有大批集中安葬的古墓群。专家们认为整个古都城的布局与设置,都与史书记载的十分吻合。但此处是否是古夜郎的惟一都城,还有待进一步研考。

  夜郎水运的起点是夜郎王国的首邑吗?

  熊宗仁说,贵州的爿羊柯江被中外专家誉为“夜郎都邑之乡”,木城郎岱古镇被誉为“夜郎国都前宫”,很多的学者都认为这里是夜郎国的首邑。爿羊柯江区境内的老王山原名叫郎山,因山崖上形似月牙般的月亮洞中埋有夜郎老王和王妃而得名。茅口九层山的来历,就与夜郎国兴起来的爿羊柯国都有关。相传,夜郎王希望选择有座山峰的地方建都,因他看到爿羊柯江打铁关一带山峰重重叠叠,云遮雾绕,恰似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非常有帝王基业气势,于是夜郎王站在中央山头上数山峰,数来数去只有个,哪知他竟将脚下站着的一个漏数了,为此他只好非常遗憾地将夜郎国都建在美丽壮观气势磅礴的爿羊柯江畔。

  另外,茅口一带的老百姓发现的西汉时期的青铜酒杯青铜手镯银质针线盒,月亮洞中发掘的夜郎王王妃遗骸和陪葬的陶釜都证明了茅口是夜郎古文明中心所在。茅口古镇的老百姓修房挖屋基时发掘了连片铺道路的大青砖。不难想象,如果茅口不是夜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的中心,绝不会用在当时算是高档豪华的大青砖来铺道路。贺国鉴先生告诉记者夜郎王国的首邑也可从水道进行对照考察。

  据《安顺府志》,月亮河在(今六枝)城北里,流到安南(今晴隆)属而入茅口河。郎岱镇宁归化(今紫云)之西北,盖属夜郎。由此可得出郎岱即古之郎山,夜郎由此而得名。由此看来,夜郎国的首邑在今六枝特区月亮河流域,并根据“夜郎临爿羊柯江”的文献记载,茅口是夜郎水运的起点。

  凭面相能认定夜郎王室后裔

  据熊宗仁介绍,茅口的河塘城村有一支夜郎王室后裔。木城村坐落在雄山奇水之间,右傍老王山,左临爿羊柯江,依山傍水。这个村有多户人家,村口有一棵千年石榕,密密匝匝裸露在地面的根须有.米长。

  这里民风淳朴,好客热情,尤其是年轻的姑娘媳妇,端庄大方,言谈举止优雅得体。更令人惊奇的是,爿羊柯江一带属亚热带气候,海拔低,日照强,这一带的人们肤色黝黑,而惟有木城村的姑娘五官端正粉脸桃腮,身段优美,长得十分漂亮。尤其是姑娘们柳眉杏眼,水灵动人,白玉般的牙齿和仙桃般的红唇再配上浅浅的酒窝,一颦一笑气度不凡,大显王室遗风。

  旅游开发专家汪朝阳先生经多次实地考察认为,这里三面环山,惟有险峻的打铁关地势险要。爿羊柯江解决了古代水运和生产生活用水,两岸土地肥沃,盛产甘蔗水果蔬菜花生,的确是利用天险屯兵建都的好地方。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夜郎者临爿羊柯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爿羊柯江就是六枝的月亮河,从各方面情况看,这一带具有建立都邑的条件。再说这里的姑娘,长相气质与爿羊柯江其他地方的人大不一样,这可能是遗传基因和宫廷遗风形成的。这里的人可能是夜郎王室的后裔。

  夜郎古都一直在变

  贵州民族学院的王子尧教授告诉记者,从研究来看,夜郎的国都好像到处都是,除了沅陵广顺茅口等个地方,牵涉到贵州省境的还有安顺镇宁关岭贞丰桐梓贵阳石阡黄平铜仁和云南省的宣威沾益曲靖,以及湖南省的麻阳等地方。于是有的学者就独辟蹊径,指出:既然在各地都发现有相关文物,证明该地为夜郎古都,这是否说明夜郎都邑处在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没有一个固定的地点。

  王教授认为,夜郎国时期战争频繁,疆域不断变动,其国都也不可能长久地固定于一地,应该是不断变迁,经常变化的。

  背景资料:

  失落的文明——“夜郎”

  我们现在所指的夜郎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战国秦汉时期的夜郎;二是指上溯与它有关的古柯,下延至夜郎灭国以后汉晋直至当今。

  夜郎是我国秦汉时期在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国家或曰部族联盟。西汉以前,夜郎国名,无文献可考。夜郎之名第一次问世,大约是在战国时期,楚襄王(公元前年一前年)派“将军庄跃溯沉水,出且兰(今贵州福并县),以伐夜郎王”,“且兰既克,夜郎又降。(常琼《华阳国志·南中志》)

  这时,人们方知西南有一夜郎国。其存在的上限似难确定,下限则被认为是在汉成帝河平年间(约公元前年)。这一年,夜郎王兴同胁迫周边邑反叛汉王朝,被汉使陈立所杀,夜郎也随之被灭。这朵古代文明的奇葩尽管过早地凋谢了,而它的影响却历久不衰。

  

夜郎自大的意思

  见识浅薄,自大骄傲的人。

  汉朝的时候,在中国西南方有一个很小的县,叫作桐梓县。在桐梓县往东二十里的地方,有一个很小的国家叫夜郎国。夜郎国虽然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它的国土却小得非常可怜,和中国的一个小县一样大。可是夜郎国的国王却十分的自大骄傲!以为自己的国家很大很大, 不晓得临近的国家有多大!有一次,汉朝派人去拜访夜郎国的国王,他一脸骄傲地问:“你们汉朝和我们夜郎,究竟是那一个国家大呢?”汉朝的人一听,都忍不住想笑呢!

  以后,大家就用“夜郎自大”这句话,来形容那些见识浅薄,自大骄傲的人。

  出处:《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夜郎自大的成语故事

  故事:

  西汉时期,汉朝的西南方有一些少数民族小国,其中有一个是"滇国",一个是"夜郎国"。有一次,汉武帝派人到西南方去进行访问,想打通去身毒国(今印度)的道路。

  汉朝使臣先到了滇国,滇王不了解汉朝的虚实,就问他:"汉朝的地盘到底有多大?它与我国相比,哪一个更大些呀?"

  使臣听了他的话,觉得滇王说话太不知道深浅,滇国的领土只有汉朝一个州郡那样大,居然还与汉朝来比大小,岂不让别人笑话。这位使臣离开滇国后,又来到夜郎国。

  夜郎王也没有摸清汉朝的实际情况,就向使臣发问:"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一个国家更大呀?"原来,因为道路不通,他还以为汉朝同滇国差不多,而不知道汉朝领土的广大。

  扩展资料

  词目 :夜郎自大

  发音 :yè láng zì dà?

  释义 夜郎:汉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

  出处: 《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示例?

  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贪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夜郎自大

  

有一句成语是夜郎自大是什么意思啊

  词义: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最典型的例子是韩国。

  典故: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夜郎自大”属汉语圈认知率最高的一类成语。汉语工具书都把它释为对妄自尊大者的讽喻,很多人正是通过这个成语知道古代西南曾经有一个夜郎国。但这成语其实是一段误读的历史。

  夜郎故事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后,为寻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于公元前年派遣使者到达今云南的滇国,再无法西进。逗留期间,滇王问汉使:“汉敦与我大?”后来汉使返长安时经过夜郎,夜郎国君也提出了同样问题。这段很平常的故事后来便演变成家喻户晓的成语。

  夜郎自大成语至迟清代已广为流行。清前期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绛妃》中写道:“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贪狼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成书于光绪后期的晚清小说代表作《孽海花》第二十四回写道:“饿虎思斗,夜郎自大,我国若不大张挞伐,一奋神威,靠着各国的空文劝阻,他哪里肯甘心就范呢?”

  其实夜郎国君并非妄自尊大向汉王朝叫板。夜郎是僻处大山的方国,即便现在交通也多受限制,两千多年前更是山隔水阻,偶有山外客来,急于打听山外世界,实为人之常情。不过,一个有偏误的成语,不经意间广泛宣扬了一个古国的历史,至少,在最广大民众中恒久延续了一个古代的记忆,这又是成语作者不曾想到的。

  司马迁在这个故事里叙述了夜郎国和汉朝的一个外交事件,其实当时夜郎王和滇王都只是因为没有信息的朴素的发问。就象一个农民,第一次进成里,然后问,城里粮食产量高还是我们乡下产量高啊?这样的问题虽然有点可笑,但并不至于说成“自大”。

  后世“夜郎自大”之谓,实为大国沙文主义。

  成语“夜郎自大”由是全世界皆知,其涵金量不可低估。

  造句:要避免夜郎自大的毛病,就得扩大视野,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经验。

  词义:比喻妄自尊大

  

夜郎自大和妄自尊大的区别

  夜郎自大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

  妄自尊大:形容人狂妄地夸大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轻视别人。

  二者意思相近,但是后者只局限于形容人或者拟人化的对象,而前者不仅可以形容人,也可以形容某团体或者国家。

  

成语"夜郎自大"中的"夜郎"是人名,是对是错

  成语"夜郎自大"中的"夜郎"是人名——是错的,"夜郎"是国名。

  夜郎自大

  yè láng zì dà

  【解释】夜郎:汉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

  【出处】《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结构】主谓式。

  【用法】用作贬义。用于坐井观天眼界狭隘而自以为了不起的人。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自;不能读作“zhì”。

  【辨形】郎;不能写作“朗”。

  【近义词】自高自大妄自尊大不可一世

  【反义词】谦虚谨慎虚怀若谷大智若愚

  【辨析】~和“妄自尊大”“自高自大”都有“不虚心”的意思。但~偏重在见识狭隘而又自尊自大;“妄自尊大”偏重在“自以为极其了不起;拼命抬高自己;“自高自大”偏重在“自以为了不起;瞧不起别人”。

  【例句】他的这种~的神态弄得我们哭笑不得。

  

请问谁知道"夜郎自大"成语故事?此成语如何得来?

  夜郎自大

  读音:yìe láng zì dà

  词义: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

  典故: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夜郎自大”属汉语圈认知率最高的一类成语。汉语工具书都把它释为对妄自尊大者的讽喻,很多人正是通过这个成语知道古代西南曾经有一个夜郎国。但这成语其实是一段误读的历史。

  夜郎故事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后,为寻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于公元前年派遣使者到达今云南的滇国,再无法西进。逗留期间,滇王问汉使:“汉敦与我大?”后来汉使返长安时经过夜郎,夜郎国君也提出了同样问题。这段很平常的故事后来便演变成家喻户晓的成语。

  夜郎自大成语至迟清代已广为流行。清前期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绛妃》中写道:“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贪狼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成书于光绪后期的晚清小说代表作《孽海花》第二十四回写道:“饿虎思斗,夜郎自大,我国若不大张挞伐,一奋神威,靠着各国的空文劝阻,他哪里肯甘心就范呢?”

  其实夜郎国君并非妄自尊大向汉王朝叫板。夜郎是僻处大山的方国,即便现在交通也多受限制,两千多年前更是山隔水阻,偶有山外客来,急于打听山外世界,实为人之常情。不过,一个有偏误的成语,不经意间广泛宣扬了一个古国的历史,至少,在最广大民众中恒久延续了一个古代的记忆,这又是成语作者不曾想到的。

  司马迁在这个故事里叙述了夜郎国和汉朝的一个外交事件,其实当时夜郎王和滇王都只是因为没有信息的朴素的发问。就象一个农民,第一次进城里,然后问,城里粮食产量高还是我们乡下产量高啊?这样的问题虽然有点可笑,但并不至于说成“自大”。

  后世“夜郎自大”之谓,实为大国沙文主义。

  成语“夜郎自大”由是全世界皆知,其涵金量不可低估。

  造句:要避免夜郎自大的毛病,就得扩大视野,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经验。

  词义:比喻妄自尊大

  原文:选自《史记·西南夷列传》

  及元狩元年①,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②,言居大夏时见蜀布③邛竹杖,使问所从来④,曰:“从东南身毒国⑤,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⑥”。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⑦,诚通蜀⑧,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⑨,指求身毒国⑩。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

  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注:

  ①元狩:汉武帝第四个年号(前-前)。②使:出使。大夏:西域国名。来:回来。③居:呆在。④使问:派人询问。所从来:从何地弄来。⑤身毒国:古代国名。或译作“天竺”“天毒”“乾毒”等。⑥市:买。⑦隔:阻隔。⑧诚:若。⑨间:走小路,捷径。⑩指:通“旨”,意旨。求:找到。()为求道西:为他们寻找西去的道路。十余辈:指滇国派出找寻西去之路的十多批人。()闭:阻塞。()孰与:与……比,哪一个……。()然:如此。

  译文:

  待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博望侯张骞出使大夏国归来后’说他呆在大夏时曾经看到过蜀郡出产的布帛,邛都的竹杖,让人询问这些东西的来历,回答的人说:“从东南边的身毒国弄来的,从这儿到那里的路途有数千里,可以和蜀地的商人做买卖。”有人听说邛地以西大约二千里处有个身毒国。张骞乘机大谈大夏在汉朝西南方,仰慕中国,忧虑匈奴阻隔他们与中国的交通要道,假若能开通蜀地的道路,身毒国的路既方便又近,对汉朝有利无害。于是汉武帝就命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让他们寻找捷径从西夷的西边出发,去寻找身毒国。他们到达滇国,滇王尝羌就留下了他们,并为他们派出十多批到西边去寻找道路的人。过了一年多,寻路的人们全被昆明国所阻拦,没能通往身毒国。

  滇王同汉朝使者说道:“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个大?”汉朝使者到达夜郎,夜郎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道路不通的缘故,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

上一篇:元旦贺词2021(2021年元旦问候语)
下一篇:郝云方律师声明(郝云方律师声明集五福)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