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中国古代十大战神)

  中国十大名医都有谁   针灸之祖---黄帝   外科之祖---华陀   儿科之祖---钱乙   药圣---李时珍   医圣---张仲景   药王---孙思邈...

  

中国十大名医都有谁

  针灸之祖---黄帝

  外科之祖---华陀

  儿科之祖---钱乙

  药圣---李时珍

  医圣---张仲景

  药王---孙思邈

  法医之祖---宋慈

  脉学介导者---扁鹊

  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葛洪

  <<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

  

有哪些中国古代名医?

  

针灸之祖———黄帝 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特别详细。 

  脉学倡导者———扁鹊 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侯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天下。《史记·战国策》推崇其为脉学倡导者。

  外科之祖———华佗 华佗又名敷,字无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尤擅外科,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知醉,肠洗浣,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医圣———张仲景 名机,汉末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甚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肘后备急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候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世界上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药王———孙思邈 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曾治愈唐太宗皇太后头痛病,宫廷留他做御医,他谎称采“长生不老药”献给皇上,偷跑了。监视他的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他为药王。

  儿科之祖———钱乙 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小儿药证直诀》,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辨证论治的范例。

  法医之祖———宋慈 宋朝福建人。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

  药圣———李时珍 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余种,经年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种。

  《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 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简要的一种。

  

中国古代五大名医

  我认为五大名医是:春秋战国扁鹊,三国时期华佗,明朝李时珍,,汉朝张景仲,清朝叶天士

  

中国古代神医有哪些?

  中国古代神医有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和朱震亨。

  扁鹊

  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医学家。姓秦,名越人,今河北任丘人,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据《汉书.艺文志》载,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但均已失佚。

  华佗

  华佗,字元化,今安徽省毫县人。华佗在医药学术上兼通各科,尤以外科为最负盛名。《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精于方药,处剂不过数种,心识分铢,不假称量,针灸不过数处,若疾发结于内,针灸所不能及者。

  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聚积,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继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

  张仲景

  张仲景,字玑,东汉著名的医学家。生于公元年,卒于公元年。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人。张仲景从东晋咸和年间起,被称为医圣。

  他所创造的六经分证中医诊断病情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和辩证施治的原则,为祖国中医学奠定了基础。

  孙思邈

  孙思邈,今陕西耀县人,生于公元年,卒于公元年。他自幼多病,家境也很困难,但却非常好学,二十岁以前就读了许多有关诸子百家学说和古代名医的著作。

  所以不仅博通经书,而且精于医道。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收集了医方达个,《千金翼方》中所收载的方子也有多个,其中不仅限于经文古方,还有俗说单方。

  朱震亨

  朱震亨元代金华人,人称丹溪翁,又称为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早年学习理学,后改为习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罗知悌。

  罗氏将刘河间张从正李杲诸家之学尽传之,朱震亨接受金元诸家之说,结合个人见解和临床所得,加以发挥,提出人身之中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

  

中国古代十大神医是哪十位?

  (答案转载)

  扁鹊  扁鹊姓秦,名越人,春秋战国时期渤海人。扁鹊奠定了祖国传统医学诊断法的基础。难怪司马迁称赞他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序,弗能易也。” 秦越人少时拜师民间老医生长桑君。精通长桑君诊病的方法和治病的技术,最终成为一代名医。他诊断准,往往能药到病除,妙手回春,简直和传说中的神医扁鹊一样,人们就干脆把他叫做扁鹊。  扁鹊成名后,周游各国,为人治病,常因地域不同,随俗而变。在邯郸时,听说当地妇女病多,即为“带下医”(妇科);过洛阳,见该地敬重老人,便以治疗“耳目”等老年人疾患为主;到了咸阳,知秦人以小儿为重,则成为一名儿科医生。他在诊视疾病的实践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望闻问切诊断技术。扁鹊的医疗方法多种多样,如针刺贴手术服药等。后来扁鹊受到当时秦国大医令李醯的嫉妒而派人将他杀害了。千百年来,扁鹊深为广大人民所爱戴和崇敬,在他行医经过的共约四千化里的路途上,历代人民为他建陵墓立碑石筑庙宇朝香火。如河北河南山东等地,还保存有诸如“扁鹊村”“扁鹊庙”“扁鹊故里”“鹊王山”等。  扁鹊生前一共传授了九个弟子,他的高明医术就靠这些弟子传下来。到了汉代,还有《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和《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十叁卷等。现存汉代的医书《难经》就是据扁鹊关于脉诊知识而整理成的。中国传统医学许多基础理论都扁鹊有密切的关系  扁鹊不仅善于切脉和望诊,而且善于运用针灸按摩熨贴砭石手术和汤药等多种方法去治疗各种病症。

  

    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东汉南郡涅阳人,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有张长沙之称,活了七十岁左右。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在东汉末年。当时疫疾广泛流行,大批的人死亡,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张仲景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  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张仲景刻苦学习《内经》,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的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都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他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也尽力搜集。他对民间喜用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资料。  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出其的仁心仁德。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华 佗  华佗,约生于公元世纪初,死于建安十三年公元年,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后汉书.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华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岁。他是东汉杰出的医学家,尤其擅长外科麻醉手术。《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着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  利用某些具有麻醉性能的药品作为麻醉剂,在华佗之前就有人使用。不过,他们或者用于战争,或者用于暗杀,真正用于动手术治病的却没有。华佗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又观察了人醉酒时的沉睡状态,发明了酒服麻沸散的麻醉术,正式用于医学。麻沸散的组成是曼陀罗花一升,全当归香白芷生草乌川芎各四钱,炒南星一钱。有了麻醉法,华佗治病碰到那些用针灸汤药不能治愈的腹疾病,就叫病人先用酒冲服麻沸散,等到病人麻醉后没有什么知觉了,就施以外科手,剖破腹背,割掉发病的部位。他的外科手,是世界医学史上一个伟大的创举。他用“麻沸散”做全身麻醉,进行开腹手术。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可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间皆平复。”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用全身麻醉做手术的人,比西方发明麻药早多年。后世尊华佗为“外科鼻祖”。

    晚年华佗由于治学得法,医术迅速提高,名震远近。他的同乡曹操,常患头风病,请了很多医生治疗,都不见效。听说华佗医术高明,就请他医治。头风再发作时,华佗只要针刺“鬲腧”一个穴位,病就好了。曹操怕自己的病再发,就强要华佗留在许昌做自己的侍医,供他个人使唤。华佗禀性清高,不慕功利,不愿做这种形同仆役的侍医。加上他“去家思归”就推说回家乡找药方,一去不返。曹操几次写信要他回来,又派地方官吏去催。华佗又推说妻子病得厉害,不肯回来。曹操为此十分恼怒,专门派人到华佗家乡去调查。他对派去的人说:“如果华佗的妻子果然有病,就送给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要是“虚诈”,就逮捕治罪。”不久,华佗被抓到许昌,曹操仍旧请他治病。华佗诊断之后,说:“丞相的病已经很严重,不是针灸可以奏效的了。我想还是给你服麻沸散,然后剖开头颅,施行手术,这才能除去病根。”曹操一听,勃然大怒,指着华佗厉声斥道:“头剖开了,人还能活吗?”他以为华佗要谋害他,就把华佗关到牢里去准备杀掉。曹操的一位谋士请求说:“佗方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加全宥”。曹操不听,说:“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邪?”竟然把这位在医学上有重大贡献的医生杀害了。临死,华佗把在狱中整理好的医籍交给狱吏说:“此可以活人”。没想到,“吏畏法不敢受”。华佗只好忍痛,“索火烧之”。因此,华佗的着作未曾得以流传。江苏徐州有华佗纪念墓;沛县有华祖庙。华佗弟子吴普着有《吴普本草》;李当之着有《李当之药录》;樊阿喜针灸。这三个弟子均成为有名望的医家。

  

   皇甫谧  皇甫谧(公元-年),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人。年轻时拜乡里着名的学者席坦为师,数年以后,他已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学者。他认为,不求名利才会无损于生命;不追求富贵,才能获得深厚的道行。因此,尽管郡守曾请他出仕,举荐他为孝廉,相国也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拒绝了。他甘心一生玩味经典册籍,为将知识传播他人而着书立说,为后世立言。他岁时,不幸得了风症,半身麻木,右腿肌肉萎缩,服寒食散又药物中毒,身发热,寒冬时尚须袒露身服食冰雪,夏天则更烦闷不堪,并伴有咳嗽喘浮肿和四肢酸重,时刻处于病危之中。疾病的折磨考验了他的意志,求生的欲望又促使他研读医学典籍,而针灸治疗风症的效果使他更对针灸学感兴趣,于是他广泛研读针灸文献,终于成了一位针灸大家。  当时医学经典着作颇多,但经络胞穴并不统一。于是他把当时风行的《黄帝针经》《素问》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进行了比较研究"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词,除其重,论其精要",着成《黄帝部针灸甲乙经》十卷,一百二十八篇,又称《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前部分阐明脏腑经络脑穴诊法病;后部分论述各病证及针灸法。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等。书中校正了当时的腧穴总数的穴位六百五十四个(包括单穴四十八个),记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说明了各种操作方法。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有重大价值的针灸学专着,被人们称做“中医针灸学之祖”,一向被列为学医必读的古典医书之一。此书问世后,唐代医署就开始设立针灸科,并把它作为医生必修的教材。晋以后的许多针灸学专着,大都是在参考此书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而写出来的,也都没有超出它的范围。直至现在,我国的针灸疗法,虽然在穴名上略有变动,而在原则上均本于它。一千六百多年来,它为针灸医生提供了临床治疗的具体指导和理论根据。他一生以着述为业,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

  

  葛 洪  葛洪(公元-),字稚川,号抱朴子,晋代丹阳郡句容县人,着名的医药学家和炼丹术家。在葛洪年轻的时候,曾应吴兴太守顾秘之邀,到他率领的部队里担任将兵都尉,征讨当时的石冰起义。后来石冰兵败,顾秘邀赏,葛洪却辞官独自跑到洛阳,去搜求异书以增广自己的学问。后应故交广州刺史嵇含之约赴广州,认识了南海太守鲍玄。鲍玄通养生术和医药学,他器重葛洪的才华,不但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葛洪,还把自己的学问也传授给了葛洪。葛洪的兴趣在炼丹和医药这两方面。当他年老的时候,听说交趾 (今越南)出产丹砂,这是炼丹的主要原料,于是向朝廷请求到靠近该地的勾漏县(今属广西)去当县令,得到了皇帝的批准。但他路过广东的罗浮山时,见其景色秀丽,主峰飞云顶多瀑布泉水,便停留于此,炼丹行医着述,直到逝世。至今罗浮山这一道教"第七洞天"仍有"葛洪炼丹处"遗迹。  葛洪的医学着作,据史籍记载,尚有《金匮药方》一百卷,《神仙服食方》十卷,《服食方》四卷,《玉函煎方》五卷。葛洪又把《金匮药方》又精简成《肘后备急方》。这部书里的治病药方,都是民间的草药,又便宜,又方便,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肘后备急方》中的急症,大多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急性传染病,古时人们叫它为"天行"。在世界医学史上,葛洪第一次记载了天花这传染病。他在《肘后备急方》中写道:有一年发生了一奇怪的流行病,病人浑身上下长出一个个的病疮,起初是小红点,不久就变成白色的脓疮,不断溃烂,一碰就破,伴以发高烧说胡话,十个有九个治不好。就算侥幸治好的,皮肤上也会留下一个个小搬痕,起初发黑,一年后才逐渐消失。这病就是天花,记载十分准确和详细。

  

  葛洪还记载了一叫做"沙虱毒"的传染病。他观察到广东罗浮山一带的深山草地里有这比小米粒还小的沙虱虫,它螫人吸血时便把沙虱毒带入人,引起发热。起初身上还会出现皮疹。现在知道,沙虱就是恙虫的幼。《肘后备急方》中还有关于一名叫"尸注"传染病的记载。这互相传染的疾病,使患者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哪里不舒服,只是觉得怕冷发烧精神恍惚浑身乏力一天天消瘦下去,此病时间长了就会使人丧命,而且"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觉知此候者,便宜急治之。"这是中国对结核病的最早记载。葛洪还记载了一种疯狗咬人引起的病症,人若是被疯狗咬伤,会非常痛苦,受不得半点剌激,哪怕是受到一点光,听到一点声音,都能引起抽搐,烦燥,尤其是怕水。听到水,谈到水,见到水,都会立刻咽喉痉挛,发病几小时内便可迅速死亡。因此,有人把这种病叫做“恐水病”。他提出打死疯狗,取出其脑浆敷在病人伤口上的治疗方法。葛洪用这种方法给许多被疯狗咬伤的人治过病,效果挺不错。狂犬脑中含有抗狂犬病物质,到十九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才作了证明,在人被狂犬咬伤后,狂犬病毒便通过伤口浸入了人体。由于它与神经组织有特殊的亲和力,所以导致狂犬病的发作。狂犬的脑髓和唾液中,均有大量的狂犬病毒存在。巴斯德便是从狂犬的脑组织中分离出狂犬病毒,并把它加以培养,制成病毒疫苗,来预防和医治狂犬病毒的。  此外,葛洪在他的炼丹术着作《抱朴子》中还记载了用雄黄治毒蛇咬伤,用密陀僧(氧化铅)防腐,用铜青(碳酸铜)治疗皮肤病,用艾叶消毒驱虫等方法。《抱朴子》是一部综合性的着作,分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内篇说的是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病等事,属于道教的着作。但其中《金丹》《仙药》《黄白》等部分是总结我国古代炼丹术的名篇;外篇说的是人间得失,世道好坏等事。其中《钧世》《尚博》《辞义》等篇,是着名的文论着作。

  

   葛洪曾做过汞与丹砂还原变化的实验。他在书中说:“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丹砂,又叫朱砂,就是红色的硫化东,将它加热后,分解出汞;汞再与硫化合,又生成红色硫化汞。是炼丹术在化学上的一大成就。葛洪还发现了多种有医疗价值的化合物或矿物药。至今,中医外科普遍使用的“升丹”“降丹”,正是葛洪在化学实验中得来的药物。  传说葛洪临死之前,曾写信给他的朋友广州刺史邓岳,信中说他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访师,马上就要出发了。邓岳接到信后,急忙从广州来罗浮山给他送别。谁知那天葛洪坐到中午就已逝世,死时如睡着一般。邓岳未能见到生面。传说葛洪的尸身柔软,面色如生;入棺时轻如空衣,道教徒们说他是"尸解得仙" 了。  葛洪《抱朴子》中的悟道:  “若夫仙人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苟有其道,无以为难也……寿命在我者也,而莫知其修短之能至焉。  夫求长生,修至道,诀在于志,不在于富贵也;苟非其人,则高位厚货乃所以为重累耳!何者?学仙之法,欲得恬愉澹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抱朴子.论仙》   “抱朴子曰: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气,服一大药便足,原不用多也。然此三事,复有浅深,不值明师,不经勤苦,亦不可仓卒而尽知也。虽云行气,而行气有数法焉;虽曰房中,而房中之术,近有百余事焉;虽言服药,而眼药之方,略有千条焉。初以授人,皆从浅始,有志不怠,勤劳可知,方乃告其要耳。故行气或可以治百商,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疮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饥渴,或可以延年命。”《抱朴子.释滞》

  

中国古代大名医都是谁?

  中华“医祖”扁鹊后汉“神医”华佗明代“医圣”李时珍中医“方祖”张仲景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名医。他们为祖国的医学事业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们的丰功伟绩,至今为后人所传颂。

  扁鹊,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秦越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欢迎。于是,人们也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子简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扁鹊不仅善于切脉和望诊,而且善于运用针灸 按摩熨贴砭石手术和汤药等多种方法去治疗各种病症。

  可以说,扁鹊奠定了祖国传统医学诊断法的基础。难怪司马迁称赞他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循)序,弗能易也。”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不求名利,不慕富贵,使华佗得以集中精力于医药的研究 上。《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但不能说,他的医学 经验因此就完全湮没了。因为他许多有作为的学生,如以针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吴普本草》的吴普,著有《本草经》的李当之,把他的经验部分地继承了下来。

  华佗高明之处,就是能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学术成果,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新的学说。中国的医学到了春秋 时代已经有辉煌的成就,而扁鹊对于生理病理的阐发可谓集其大成。华佗的学问有可能从扁鹊的学说发展而来。同时,华佗对同时代的张仲景学说也有深入的研究。他读到张仲景著的《伤寒论》第十卷时,高兴地说:“此真活人书也”,可见张仲景学说对华佗的影响很大。华佗循着前人开辟的途径,脚踏实地开创新的天地。例如当时他就发现体外挤压心脏法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法。这类例子很多。最突出的,应数麻醉术—酒服麻沸散的发明和体育疗法“五禽之戏”的创造。

  华佗除系统地接受古代的医疗经验外,还能很好地重视和应用民间的医疗经验。他一生游历了不少地方,到处采集草药,向群众学习医药知识。在向民间找药的同时,还从民间搜集了不少单方,经常用这些单方来治病。有一次,华佗在路上遇见一位患咽喉阻塞的病人,吃不下东西,正乘车去医治。病人呻吟着十分痛苦。华佗走上前去仔细诊视了病人,就对他说:“你向路旁卖饼人家要三两萍齑,加半碗酸醋,调好后吃下去病自然会好。”病人按他的话,吃了萍齑和醋,立即吐出一条象蛇那样的寄生虫,病也就真的好了。病人把虫挂在车边去找华佗道谢。华佗的孩子恰好在门前玩耍,一眼看见,就说:“那一定是我爸爸治好的病人。”那病人走进华佗家里,见墙上正挂着几十条同类的虫。华佗用这个民间单方,早已治好了不少病人。

  华佗由于治学得法,医术迅速提高,名震远近。他的同乡曹操,常患头风病,请了很多医生治疗,都不见效。听说华佗医术高明,就请他医治。华佗只给他扎了一针,头痛立止。曹操怕自己的病再发,就强要华佗留在许昌做自己的侍医,供他个人使唤。华佗禀性清高,不慕功利,不愿做这种形同仆役的侍医。加上他“去家思归”就推说回家乡找药方,一去不返。曹操几次写信要他回来,又派地方官吏去催。华佗又推说妻子病得厉害,不肯回来。曹操为此大发雷霆,专门派人到华佗家乡去调查。他对派去的人说:“如果华佗的妻子果然有病,就送给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要是“虚诈”,就逮捕治罪。”不久,华佗被抓到许昌,曹操仍旧请他治病。华佗诊断之后,说:“丞相的病已经很严重,不是针灸可以奏效的了。我想还是给你服麻沸散,然后剖开头颅,施行手术,这才能除去病根。”曹操一听,勃然大怒,指着华佗厉声斥道:“头剖开了,人还能活吗?”他以为华佗要谋害他,就把华佗关到牢里去准备杀掉。曹操的一位谋士请求说:“佗方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加全宥”。曹操不听,说:“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邪?”竟然把这位在医学上有重大贡献的医生杀害了。临死,华佗把在狱中整理好的医著交给牢头说:“此可以活人”。没想到,这个牢头害怕,不敢接受。华佗只好忍痛,“索火烧之”。

  “五禽之戏”,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关节都能得到舒展的医疗体操。动作是模仿虎的扑动前肢鹿的伸转头颈熊的伏倒站起猿的脚尖纵跳鸟的展翅飞翔等。相传华佗在许昌(县名,在河南省)时,天天指导许多瘦弱的人在旷地上作这个体操。说:“大家可以经常运动,用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着粉,身体轻便而欲食”。

  华佗被害至今已一千七百多年了,但人民还永远怀念他。江苏徐州有华佗纪念墓;沛县有华祖庙,庙里的一副对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总结了华佗的一生:

  “医者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

  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

  张仲景,名机,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东汉 和平元年(公元一五O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活了七十岁左右。

  他自小好学深思,“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 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

  他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自序)。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他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 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素问》说:“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 对这个理论 作了发展。他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他还对前人留下来的“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认真地加以研究,从而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

  他除了“勤求古训”,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也尽力搜集。他对民间喜用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资料。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 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他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么也学不进去。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九年,三次到武昌考举人,都落第了。于是,他放弃了科举作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求父亲说:“我今年二十三岁了,老是考不上,您还是让我学医吧!”并且表示了这样的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很有名望 的医生。大约到了三十八岁,就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只任职一年,李便辞职回乡。

  在这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为了“穷搜博采”,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 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确实如此,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上万卷医书,而且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他还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这些诗句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

  在编写《本草纲目》 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生长的情况。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 和收集药物标本。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 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

上一篇:绿猴(绿猴软件)
下一篇: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古代四大发明是指哪四个)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